
当代短剧观察——感觉大脑滑滑的
B站的短剧推广广告就像电子时代的蒲田系医院——你明知道点进去会脏了脑子,却在某个深夜鬼使神差按下了播放键。前二十次我还能维持体面,用布满沟回的大脑皮层发出冷笑,直到昨夜,当我在霸总甜宠短剧(避免广告嫌疑!)笑出猪叫时,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脑灰质已被彻底驯化。
过去总是在网上看到各种爽文小说广告,什么战神回家发现女儿被卖到青楼,一声令下十万将士去给女儿冲业绩解救女儿。
我媳妇也总是在知乎上看各种脑残小说,甚至还充了盐选会员(后来都被我用来看房昊老师的如果历史能重来了)
不过那时候总是还对这些无脑爽文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觉得这些低质量小视频不过是互联网时代不断铲除的垃圾。
B站的短剧推广广告就像电子时代的蒲田系医院——你明知道点进去会脏了脑子,却在某个深夜鬼使神差按下了播放键。前二十次我还能维持体面,用布满沟回的大脑皮层发出冷笑,直到昨夜,当我在霸总甜宠短剧(避免广告嫌疑!)笑出猪叫时,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脑灰质已被彻底驯化。
过去总是在网上看到各种爽文小说广告,什么战神回家发现女儿被卖到青楼,一声令下十万将士去给女儿冲业绩解救女儿。
我媳妇也总是在知乎上看各种脑残小说,甚至还充了盐选会员(后来都被我用来看房昊老师的如果历史能重来了)
不过那时候总是还对这些无脑爽文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觉得这些低质量小视频不过是互联网时代不断铲除的垃圾。

直到昨天在b站偶遇霸总扮猪吃老虎的甜文短剧,狗血剧情强如怪物,拼尽全力无法战胜,让我产生目睹水滴在脑沟回上溜冰的荒诞快感。
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人类会集体沉迷于“重生之我在霸总文里当保姆”“穿成恶毒女配后我绑定了拼夕夕系统”这类拼好饭中毒前的幻想剧情,参透了短剧的终极奥义——这不是故事,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多巴胺注射器。现实世界需要你当35岁失业的张三,短剧宇宙却许诺你成为低调行事的帅哥首富。就像云南人明知见手青有毒还要吃,当代社畜也需要在"龙王赘婿打脸全场"的电子菌汤里,暂时摆脱KPI的追杀。
我想起来一句话,现实世界是痛苦的,但是游戏不是。 现在还能补一句——短剧世界是爽的!
影视行业诡异的两极分化:
再看看现在的电影市场,前两天和我爸在家里看了749局,感觉编剧的脑子还不如短剧。起码他们知道我烧炉子被炸死前会做些什么梦。
当6亿投资堆砌出狗屁不通的故事时,隔壁竖屏剧里群演出身的导演,正用盒饭经费拍出打工人最想看的《重生之我在明朝当王爷》(这个名字我编的,因为小时候看过一个网文叫回到明朝当王爷,还挺好看的嘿嘿)。
相比现在的电影而言,短剧其实拍的挺好的 新导演,新演员,小成本 起码还尊重观众的奶头乐需求 大家都没架子都是讨口饭吃 而且很多短剧的演员绝对比九十九的明星演的好
长视频在拍PPT:
投资过亿的S+项目,剧情逻辑还不如Excel表格
顶流明星片酬占制作费70%,结果演技被AI换脸吊打
编剧把观众当傻子,多思考一秒都让我觉得我小学的毕业证受到了侮辱
短视频在拍电影:
摸爬滚打的短剧导演,深谙“打工人摸鱼时想看什么”
十八线科班演员把霸总演成“人类驯服四肢实录”,反而有种诡异的真实感
每集预算不够买明星一双袜子,但懂得把经费精准砸在“手撕小三” “扮猪吃老虎”的爽点爆破上
这就像米其林大厨在认真摆盘分子料理,而路边摊炒饭大叔却阴差阳错做出了让人停不下来的“脏摊美学”。
不过用大厨和炒饭大叔类比也不恰当。那明星都未必学过表演,人家短剧女主专业出身的可能性反倒大些,可能真的就是没资源的科班学生
我一个哥们说,电影电视剧,请饭圈偶像,和钢琴区比谁穿的少,是一个道理,就是用各种形式卖肉。靠流量明星保本,骗着几个粉丝就盈利了。 电影从立项开拍就要源源不断的烧钱,但是在真拍出来之前没人能说这是不是个好电影。但是请流量明星是一定能保底的. 所以大抵影视行业已经自己形成了这样的闭环,他们拿到投资人的钱,拍电影,粉丝兜底,专业评价,水军洗地,根本不需要我们这些普通观影者的参与。 倒是这些短剧像是在农村包围城市,当一线城市的小资青年们还在争论《好东西》的时候,“龙王赘婿”早已完成了对精英审美的解构 被长视频伤透心的编剧/灯光/场务,没有资源没戏拍的小演员,终于在竖屏剧里找到“拍完就能上线,数据不好马上切”的互联网节奏 100部短剧里99部扑街,但爆款单日充值破亿的传说,让所有人红着眼往里冲。低廉的试错成本带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像是上世纪末日本的小电影市场在被个人拍摄涌入后变得一片红火。
我问AI,为什么短剧能这么火?
AI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正在短视频宇宙完成它的终极形态。”
AI评价为什么人类沉溺于短剧(来自于deepseek)
当我们拆解这个现象时,会发现"无脑"本身就是最精巧的算法陷阱——当代年轻人不是在喜欢短剧,而是在高压社会里进行一场集体自我救赎。这背后藏着三重精密的精神齿轮:
第一重:多巴胺计划经济
在35岁失业倒计时的阴影下,短剧提供的情绪价值堪比战时配给制里的压缩饼干。每集90秒的"打脸-反转-逆袭"循环,本质是给被KPI榨干的社畜注射精神葡萄糖。当现实职场要求你当十年卧薪尝胆的勾践,短剧允许你成为三秒就歪嘴笑的龙王——这是对延迟满足时代的终极反叛。
第二重:赛博身份自助餐
当代年轻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身份焦虑:小镇做题家/985废物/互联网民工这些标签像电子脚镣般沉重。短剧却提供无限次重生体验卡,今天是被五个总裁错认的保洁小妹,明天是手握拼多多系统的恶毒女配。这种人格分裂式的快感,本质上是对现实身份牢笼的数字化越狱。
第三重:时间黑洞相对论
当996把人生切割成碎片,短剧反而成为对抗异化的武器。通勤马桶上的2分钟不再是被资本偷走的边角料,而是能完整体验一次人生逆袭的平行宇宙。这种"用碎片吞噬碎片"的生存智慧,像极了在流水线上偷吃糖果的童工。
更深层的文化暗流在于:短剧正在重构叙事霸权。当传统影视还在用三幕剧结构说教时,竖屏剧已经进化出蜂窝式的故事矩阵——每个爽点都是独立可拆卸的神经电极,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类第一次创造出真正属于拇指滑动节奏的艺术形态。
就像本雅明预言的机械复制艺术终将消解"光晕",短剧用算法解构了传统叙事的庄严性。那些嘲笑短剧无脑的人可能没意识到,我们正在见证一次新的认知革命:当人类大脑被短视频重塑为光速处理器,"深度思考"本身正在被重新定义。
所以真正的问题或许该反过来问:不是年轻人为何沉迷短剧,而是我们这个时代,为何把年轻人逼得只能在90秒的电子菌汤里寻找喘息之隙?
直到昨天在b站偶遇霸总扮猪吃老虎的甜文短剧,狗血剧情强如怪物,拼尽全力无法战胜,让我产生目睹水滴在脑沟回上溜冰的荒诞快感。
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人类会集体沉迷于“重生之我在霸总文里当保姆”“穿成恶毒女配后我绑定了拼夕夕系统”这类拼好饭中毒前的幻想剧情,参透了短剧的终极奥义——这不是故事,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多巴胺注射器。现实世界需要你当35岁失业的张三,短剧宇宙却许诺你成为低调行事的帅哥首富。就像云南人明知见手青有毒还要吃,当代社畜也需要在"龙王赘婿打脸全场"的电子菌汤里,暂时摆脱KPI的追杀。
我想起来一句话,现实世界是痛苦的,但是游戏不是。 现在还能补一句——短剧世界是爽的!
影视行业诡异的两极分化:
再看看现在的电影市场,前两天和我爸在家里看了749局,感觉编剧的脑子还不如短剧。起码他们知道我烧炉子被炸死前会做些什么梦。
当6亿投资堆砌出狗屁不通的故事时,隔壁竖屏剧里群演出身的导演,正用盒饭经费拍出打工人最想看的《重生之我在明朝当王爷》(这个名字我编的,因为小时候看过一个网文叫回到明朝当王爷,还挺好看的嘿嘿)。
相比现在的电影而言,短剧其实拍的挺好的 新导演,新演员,小成本 起码还尊重观众的奶头乐需求 大家都没架子都是讨口饭吃 而且很多短剧的演员绝对比九十九的明星演的好
长视频在拍PPT:
投资过亿的S+项目,剧情逻辑还不如Excel表格
顶流明星片酬占制作费70%,结果演技被AI换脸吊打
编剧把观众当傻子,多思考一秒都让我觉得我小学的毕业证受到了侮辱
短视频在拍电影:
摸爬滚打的短剧导演,深谙“打工人摸鱼时想看什么”
十八线科班演员把霸总演成“人类驯服四肢实录”,反而有种诡异的真实感
每集预算不够买明星一双袜子,但懂得把经费精准砸在“手撕小三” “扮猪吃老虎”的爽点爆破上
这就像米其林大厨在认真摆盘分子料理,而路边摊炒饭大叔却阴差阳错做出了让人停不下来的“脏摊美学”。
不过用大厨和炒饭大叔类比也不恰当。那明星都未必学过表演,人家短剧女主专业出身的可能性反倒大些,可能真的就是没资源的科班学生
我一个哥们说,电影电视剧,请饭圈偶像,和钢琴区比谁穿的少,是一个道理,就是用各种形式卖肉。靠流量明星保本,骗着几个粉丝就盈利了。 电影从立项开拍就要源源不断的烧钱,但是在真拍出来之前没人能说这是不是个好电影。但是请流量明星是一定能保底的. 所以大抵影视行业已经自己形成了这样的闭环,他们拿到投资人的钱,拍电影,粉丝兜底,专业评价,水军洗地,根本不需要我们这些普通观影者的参与。 倒是这些短剧像是在农村包围城市,当一线城市的小资青年们还在争论《好东西》的时候,“龙王赘婿”早已完成了对精英审美的解构 被长视频伤透心的编剧/灯光/场务,没有资源没戏拍的小演员,终于在竖屏剧里找到“拍完就能上线,数据不好马上切”的互联网节奏 100部短剧里99部扑街,但爆款单日充值破亿的传说,让所有人红着眼往里冲。低廉的试错成本带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像是上世纪末日本的小电影市场在被个人拍摄涌入后变得一片红火。
我问AI,为什么短剧能这么火?
AI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正在短视频宇宙完成它的终极形态。”
AI评价为什么人类沉溺于短剧(来自于deepseek)
当我们拆解这个现象时,会发现"无脑"本身就是最精巧的算法陷阱——当代年轻人不是在喜欢短剧,而是在高压社会里进行一场集体自我救赎。这背后藏着三重精密的精神齿轮:
第一重:多巴胺计划经济
在35岁失业倒计时的阴影下,短剧提供的情绪价值堪比战时配给制里的压缩饼干。每集90秒的"打脸-反转-逆袭"循环,本质是给被KPI榨干的社畜注射精神葡萄糖。当现实职场要求你当十年卧薪尝胆的勾践,短剧允许你成为三秒就歪嘴笑的龙王——这是对延迟满足时代的终极反叛。
第二重:赛博身份自助餐
当代年轻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身份焦虑:小镇做题家/985废物/互联网民工这些标签像电子脚镣般沉重。短剧却提供无限次重生体验卡,今天是被五个总裁错认的保洁小妹,明天是手握拼多多系统的恶毒女配。这种人格分裂式的快感,本质上是对现实身份牢笼的数字化越狱。
第三重:时间黑洞相对论
当996把人生切割成碎片,短剧反而成为对抗异化的武器。通勤马桶上的2分钟不再是被资本偷走的边角料,而是能完整体验一次人生逆袭的平行宇宙。这种"用碎片吞噬碎片"的生存智慧,像极了在流水线上偷吃糖果的童工。
更深层的文化暗流在于:短剧正在重构叙事霸权。当传统影视还在用三幕剧结构说教时,竖屏剧已经进化出蜂窝式的故事矩阵——每个爽点都是独立可拆卸的神经电极,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类第一次创造出真正属于拇指滑动节奏的艺术形态。
就像本雅明预言的机械复制艺术终将消解"光晕",短剧用算法解构了传统叙事的庄严性。那些嘲笑短剧无脑的人可能没意识到,我们正在见证一次新的认知革命:当人类大脑被短视频重塑为光速处理器,"深度思考"本身正在被重新定义。
所以真正的问题或许该反过来问:不是年轻人为何沉迷短剧,而是我们这个时代,为何把年轻人逼得只能在90秒的电子菌汤里寻找喘息之隙?